90867
如果认真介绍,孙宇晨(Justin Sun)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中国企业家和加密货币创业者,而孙割最擅长的,就是卡bug,他觉得世界是草台班子,很多规则和过家家没两样,但你必须先装作尊重它。 你可以不认可他,但是你必须承认,脑洞确实异于常人。
1,早期创业与知识付费(2014-2017) ◦ 创立音频社交应用“陪我APP”。在此期间,他活跃于社交媒体,打造个人IP,积累了最初的知名度。 ◦ 成为湖畔大学首批学员,借此强化了与马云等商业领袖的关联形象。 2. All in 区块链与波场(TRON)ICO(2017-2018) ◦ 2017年,抓住加密货币风口,创立波场(TRON) 项目。 ◦ 通过ICO(首次代币发行) 募集了约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 项目初期即陷入白皮书抄袭的质疑,技术实力受到广泛怀疑。但凭借强大的营销能力,波场和其代币TRX获得了巨大关注。 3. “营销之王”的争议出圈(2019至今) ◦ 2019年,以破纪录的456万美元天价拍下巴菲特午餐,震惊中外。后又以“肾结石”为由推迟,上演了一出极具争议的媒体闹剧,借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曝光。 ◦ 此后,他将碰瓷式营销策略发挥到极致:频繁蹭热点(如马斯克收购推特、世界杯、各种币圈危机)、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救市”、承诺各种宏大但常被质疑落地的合作。其核心目的始终是为波场及其生态项目吸引流量和关注。 4. 现状与扩张 ◦ 波场公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密货币交易网络之一,以其低手续费和高速度著称,但也常与赌博、洗钱等负面活动关联。 ◦ 孙宇晨本人获得了格林纳达外交官身份,并收购了交易所Poloniex,继续扩张其商业版图。 ![]() “割韭菜”是中文加密货币圈的网络梗,指庄家或项目方通过炒作拉高资产价格后抛售,导致散户投资者亏损的行为。孙宇晨被冠以“孙割”的外号,主要原因包括: 1. 波场ICO争议: 波场ICO募资约4亿元,但被指项目落地进展缓慢,代币TRX价格长期低迷,早期投资者亏损严重。 2. 频繁操作与抛售嫌疑: 社区多次质疑孙宇晨及相关地址在拉高TRX或其他关联代币(如BTT、JUST)后减持套现。 3. “蹭热点-抛售”循环: 例如宣布收购某项目、合作等利好消息推高币价,随后市场怀疑其团队或关联方减持。 孙宇晨擅长利用规则漏洞(俗称“卡BUG”)和流量营销,具体表现为: 1. 规则漏洞利用案例 • 套利与空投: 2020年DeFi(去中心化金融)热潮中,波场生态项目(如JUST、SUN)被质疑通过设计代币经济模型,使团队或早期参与者获得不公平优势。例如,通过高额预挖或低流动性池子操纵价格。 • 交易所操作: 社区怀疑其利用交易所刷量或“左手倒右手”交易制造活跃假象,吸引散户跟进。 • 合规规避: 波场ICO后,中国监管叫停ICO,孙宇晨将业务转向海外,但仍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国内用户。 2. 流量赚取策略 • 极端营销: 通过争议性事件(如巴菲特午餐推迟)持续占据媒体头条,甚至被部分媒体批评为“碰瓷式营销”。 • 社交媒体人设: 在推特、微博等平台以“加密货币救世主”自居,频繁宣布“抄底”“救助”(如声称支持LUNA崩盘受害者),但实际行动常被质疑作秀。 • 绑定名人与热点: 例如宣称为马斯克收购推特提供资金,或蹭俄乌冲突提议“加密支付方案”,尽管多数提议未被证实落地。 • 支持者观点: 认为他是成功的营销者和创业者,推动了波场生态(如TRON链上TVL增长)和加密货币普及,甚至称赞其“黑红也是红”。 • 批评者观点: ◦ 欺诈嫌疑:多次被指虚假宣传、过度承诺,波场技术实力与营销不匹配; ◦ 收割散户:通过市场操作使普通投资者成为“接盘侠”; ◦ 监管风险:波场及其关联项目(如波场银行)曾受美国SEC调查,并被指控涉嫌非法证券发行。 - 孙宇晨的成长轨迹展现了极强的营销能力和对加密货币行业规则的理解(乃至利用),但同时也因频繁的争议操作被贴上“孙割”标签。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流量变现和争议性营销之上,而技术贡献和项目长期价值仍存疑。对于投资者而言,其行为警示了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性;对于行业,他则成为一场关于“投机与创新”边界的讨论缩影。 和特朗普一样疯的男人,他们是创新的推动者,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量。作为集权大一统国家,我们应该警惕营销炒作背后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加密货币领域仍缺乏有效监管。 |